孔海钦先生,别名孔祥语。作为孔子的后人,特殊的家境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浸染于“四书五经”。作为网络道德学堂的主讲人,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将传统文化中的的思想精华与现代社会的道德素养、道德要求相结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在“修身”的道路上答疑解惑。开辟网络道德学堂模块,我们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统国学为基点,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行,推进社会和谐善治,共建共享文明福州。

礼仪之悦

    孟子曰:“礼仪之悦我心,犹刍狗豢之悦我口。”这是中国礼教所必有的一个字“悦”,就是说人之有礼,必使人悦。唐代以前的礼总是喜气的,总是愉悦的。宋代以后,把礼给教条化了。现在日本、韩国之礼,就是唐代的礼,不受宋礼影响,所以日本、韩国的礼,总是喜气的。不论在人前,还是一人在家独处,依然正经安详而利落,无论扫除或是针线活,如同廊下的阳光,邻家的语声,都是吉祥的、愉悦的。 

    中国的礼,由来已久,几千年的礼,造就了文明的古国。没有礼的自信、自觉和约束,社会就难以文明,不论物质财富有多丰裕,人的精神就无家可归,漂流而不安的灵魂,是谈不上幸福的。所以我们敬畏的祖先,为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礼,以使人们依礼而为,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没有欺诈,没有忽悠,享受礼的尊贵,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礼的起源,最早是处理人与祖先、鬼神之间的关系,进而延伸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就是:养欲、制怒。养人之合理欲望,控制纵欲,控制自己的情绪。人可以有情感,但不需过多的情绪。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意思是:人都有欲,实现不了欲望,就会去追求,追求没有节制,就会争斗。争斗就会乱,乱就会导致贫穷和灾难。所以先王为了社会安定,人的言行有个依据,避免社会动乱,所以制定礼义来涵养人的欲望,按照物质的多少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制约人的欲望无限膨胀,这就是需要礼的约束,养人之欲。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意思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有礼义。礼义之始,在于从端正容貌、身心,和颜悦色,言语顺畅开始。这些做好了,上下级、父子、长幼关系就好了,礼义就自然建立起来了。 

    礼,从涵养欲望到讲道理,是一个质的飞跃。故常言:知书达理。达理,才能恒久养欲。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会达理。《礼记》云:“礼者,理也。” 

    人,举手投足,就要礼。故云:“礼者,履也。” 

    礼,是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心地善良,对人自然友善、真诚,如经训练,必是优雅。优雅的礼仪,人人喜欢。故礼仪,皆带喜气,是人与人愉悦相处的法门。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心地不善良,对人无法真心、真诚,再怎么训练,也是不自然的,不自然就没有喜气。《礼记》云:“人如无礼,与禽兽何异?”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乎于禽兽,禽兽充斥,国家必有败亡之忧。”     

    礼仪,是用真诚的心对待人、对待物。就是目不识丁者,只要真诚,富有中国人固有的“王天下”的思想,流露出“后天而奉天时”(《易经》)的境界。即便是没有文化的工匠所制作的工艺品,也必有大气雄风、细微精密、自然含蓄,使现代的艺术家们追思敬叹,难以企及。 

    因此礼仪,是喜气的,是愉悦的,是人人可接受的,没有人不喜欢礼仪。从本周起,每周三的道德讲堂,将系统地讲述各种生活礼仪,与读者共享,也真诚希望读者积极参与,共叙礼仪。

主办单位:中共福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