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总站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文明创建

中国曲艺界“大咖”吴文科做客榕城 为福州评话和伬艺点赞
发表时间:2019-11-26 来源: 福州文明网

  23日,应福州市评话伬艺传习所、福州市曲艺团的邀请,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做客榕城,为曲艺爱好者和从业者带来了两场生动的“曲艺创演与传承”讲座,旁征博引且语言幽默,近百名观众不时被风趣的讲座逗乐。据悉,该系列讲座是第十四届福州读书月百场公益讲座之一,旨在传承和发展福州曲艺,营造关心非遗、了解非遗的社会氛围。

  谈曲艺审美:以口头形式表演为主体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吴文科早年研究《红楼梦》,1987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事曲艺研究,至今30多年。吴文科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2004年两度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先后获得“编审成果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

  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典型的活态特征。讲座上,吴文科从曲艺最基本的定义和发展谈起,“早在汉代就有曲艺,到唐代曲艺变成了功夫、竞技,古代的曲艺就像街边的杂耍表演,”吴文科说,到后来,曲艺往娱乐的方向发展,1953年,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将曲艺定义为以口头形式表演为主体的艺术门类。

  吴文科说,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他认为,口头语言的“说唱”叙述,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艺术样式的本体特征,也是它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归依。

  据《中国曲艺志》(29卷)的初步统计,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为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依照艺术审美的功能特点,可以分为“说书”“唱曲”和“谐趣”三大类型。

  谈曲艺乱象:“创新”冲淡了艺术效果

  “正确认识曲艺,是保护和传承曲艺的前提。”吴文科指出,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即音乐为语言服务,是用音乐去包装和美化语言,而非遮蔽乃至扭曲语言。

  他列举了当前创演的一些乱象,比如一些唱曲节目的所谓“创新”表演,不仅加入伴舞,而且一味强调唱腔音乐的花样翻新,冲淡了曲艺自身的艺术效果。还有,一些说书和谐谑类节目的“创新”表演“戏剧(小品)化”痕迹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团体把所谓的“话剧小品”当做曲艺进行经营,乃至归入曲艺门类进行行业交流和专业评奖;或将采用相声的语言特点和“包袱”手法创作表演的戏剧节目称作“曲艺”。

  曲艺之所以千百年来承续发展,是由于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审美价值。他强调,只有坚持曲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本体特征,创演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力作,才是曲艺发展的正道。

  谈保护传承:福州曲艺是典范样本

  作为中国曲艺界研究专家,吴文科对福州曲艺十分熟悉,他至今记得,大约20年前曾因参与《中国曲艺志·福建卷》的学术审定工作来到福州,与福州著名曲艺专家陈竹曦在西禅寺用饭,连续吃了四碗素面。“陈老问我吃撑了没有,我笑着说,我的肚子是牛皮做的,撑不破。”

  吴文科对2006年创排的福州伬艺《秦楼月·春回坊巷》也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唱曲节目。“尤其是他们推出了传承版和创新版,风格一致,品味相当,两个版本都被选调参加全国性曲艺优秀节目展演,成为中国曲艺继承创新的典范性作品。”他还表示,福州在全国率先设立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评话伬艺传习所,表明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关心重视福州曲艺发展传承,体现了一种文化情怀,值得点赞。

  吴文科针对曲艺文化保护传承谈了看法。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相应的人文特点和地域环境,就像不同的植物,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就是对精神植被的保护。从“非遗”的自身形态与特有品性出发,保护传承的理念思路就是:强调本真性、立足活态性、着眼整体性。

  吴文科指出,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创作、表演、传播、研究、教育、管理、服务等行业构成的各个方面出发,维护曲艺的行业伦理;从创演分工方面,即说唱表演、曲本创作、音乐设计、专业伴奏、舞台美术、排练导演及编辑、评论、营销等方面入手,尤其注重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作用,确保曲艺保护的正确方向与现实效能。

  “一个艺术门类的历久弥新,不仅需要好曲本、好演员,还需要培育观众群。同时,建议政府尽快从制度层面予以考虑,完善曲艺高等教育的行业链条,培养曲艺专业人才,扭转曲艺传承的困境。”吴文科说。

(责任编辑: 何 红蓼)
文明创建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