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总站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文明评论

月夜怀想 情思中华
发表时间:2016-09-12 来源: 福州文明网

  中国的民俗节日永远和美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连江大街小巷的礼饼酥香在不经意间飘过时,当金黄的芝麻在嘴里热情喷薄时,当味蕾再一次被肥肉的油腻爽滑和饼皮的酥脆浓香唤醒时,我就知道那个让我心醉的节日再度来临了。

  小时候,一家人总喜欢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过中秋。奶奶总会亲手做上几块月饼敬天祭神。肉末、花生、冬瓜糖、面粉,放入一个不锈钢盆里一起搅拌。用擀面杖将切好的面团揉搓成皮,包裹住肉馅,再揉馅,礼饼的雏形就出来了。接着,用红色的酱汁在饼面写上“双喜”。奶奶说这叫“食红”过节可以图个喜气。我看着饼入煎锅时直咽口水,一旁的妈妈笑着让我和爸爸去抬方桌摆在院子里,奶奶则在我抬出的小方桌的正中央供上一个红漆的“斗升”,把家里的“童偶”取出摆上。月饼瓜果酒料摆好后,便让我朝月跪拜,她则在一旁念着求:月奶哟一定保佑我孙女健健康康,学习进步之类……”

  拜月之后,一家人便开始吃月饼。我听着爸爸说嫦娥奔月的故事,他用筷子蘸了酒水在桌上写下“月”,我看得出神,多么飘逸传神的字体呀,就像少女纤细婀娜的身姿,中间的两横好似在用双手掩面忧思,又如在广寒宫外凭栏远眺繁花簇锦,人间烟火。此时我心想,做神也会不自在呀,还是做人好。爸爸看我一脸正经地对着月亮托颌思虑,就用筷子敲了下我的脑袋瓜。我气得一骨碌站在小板凳上说:“你打我脑袋?我叫嫦娥下来给你好看!”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指着月亮,爸爸看见了急忙把我抱下来,嗔怪不能用手随便指月亮,小心烂耳朵。我被他这么一吓顿时没了赏月的心情。

  妈妈把我抱过说起了她小时候的中秋夜。在那天村里的小伙伴都会结伴去收集破瓦片堆成一座小塔,往塔里塞满干树枝和龙眼核,然后点燃瓦片塔,看着火花在暗夜中四射,与空中明月交映成趣。他们围着瓦片塔欢呼,直到火光殆尽。我听着入神,甚至都忘了刚才爸爸的预言。现在,这样的童趣已经少而又少了,那个年代小孩儿玩乐的把戏极少,难得遇上个节日,想过得童趣盎然,自然得想方设法。

  夜深了,还不觉得困,我就会缠着爷爷问:“月华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爷爷被烦得不行就哄我掉到衣柜里去了。我信以为真,虔诚地捧手去拾月华,把每个箱子柜子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我啜泣地问爷爷是不是我不乖,所以找不到,打了一个盹儿的爷爷看着我认真的模样,安慰着说“月华只会飘进一家,它刚刚在梦里告诉我,明年就会来喽。”为了这句话,之后每年的中秋我都搬张小凳子,坐在天井边、院子里,仰望着头顶上的皓月,眼巴巴地等着‘拾月华’。”直到爷爷去世后,我想他应该是帮我去天上取月华了吧。

  长大后,渐渐发现,有些情绪注定捆绑在一去不复返的节日里了。人们的脚步开始忙得停不下来,人们的手开始懒得亲自制作。节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转发的噱头,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礼盒的气派,成了新潮时髦酒店里的肆意玩乐。挂花树下赏月的闲情逸致被嘲笑是一种寒酸,家人围聚一团吃饼谈心被奚落是一种无聊,乡里儿时庆祝的活动被斥责为是一种迷信。人们渐渐开始失落对中秋最原始的崇敬和热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漠和淡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衰落,更是高科技快经济下文化情怀的缺失!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陪家人好好过一个中秋了,不需要物质的装饰,你的陪伴就是最好的过节方式。

  节日是连接血脉亲情的一条奇妙的契机,上一辈和这一辈,这一辈和下一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内涵,在每一次的节日中都得到人类情感的不断丰盈,直至厚重,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美好希冀。每一声鞭炮乍响中,每一个大红喜字里,每一口酥脆的月饼内,在每一阵飘香的酒酿底,都有人们对于中秋最诚挚的感情。

  又是一年圆月时,当月夜清辉洒遍大地,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将体会到同样的心情,这就是中秋节的魅力。(石文芳)

(责任编辑: 黄友燕)
文明评论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