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文明评论

让传统习俗成为乡愁教育永恒的载体
发表时间:2018-03-01 来源: 福州文明网

已故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已广为流传,每逢佳节思亲之时,总在无数漂泊海外、闯荡异乡的游子的嘴边吟唱。“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活中,乡愁也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也是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习俗。简而言之,在漂泊海外、闯荡异乡的游子眼里,乡愁就是充满回忆、充满温情的传统习俗。

乡愁,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思,而久经时代传承的传统习俗是否也永恒不变呢?诚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在传承过程中,总有些精髓不断地被简单化、模糊化,甚至一点一点地销蚀掉,少了传统习俗本有的劳动、勇敢、团结、祈福等积极向上的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继往开来的重任,面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传统习俗,青少年是主要的传承者。问他们哪天是端午节、哪天是重阳节,每个节日有哪些传统习俗,他们都能答得上来。可如果进一步问节日的缘由、习俗活动的意义,他们就答不上来了。试问,假如传统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精髓在青少年这里失去传承,那么当他们长大后到世界各地大展宏图时,还能把只剩下躯壳的传统习俗活动作为寄托乡愁的载体吗?还能深情地忆起家乡的哪一种传统习俗吗?

因此,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要注重对传统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精髓的了解、学习、继承、发扬,更要注重面向主要传承者——青少年。让传统习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给青少年心灵的启迪。可在地方课程的设计上,邀请民俗专家举办传统习俗专题讲座,充分结合传统习俗活动的视频,力争讲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调动起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喜爱上传统习俗。学校可以结合相应的传统节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竞赛,如诗词朗诵、节日小知识问答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尤其是传统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在举办大型的传统习俗活动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他们参与其中,或动手实践,或实地观摩,在喜庆、热闹的氛围中,让传统习俗直观形象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随着他们年龄、学识、阅历的增长,传统习俗也在他们的记忆力不断生长,生根!

只要传统习俗在青少年的心里生长,生根,作为乡愁教育的客观载体也就永恒地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王承军)

 

 

 

(责任编辑: 何红蓼)
文明评论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