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文明评论

清明,慎终追远亦可时尚!
发表时间:2020-03-30 来源: 福州文明网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拜山思祖,是华夏民族千百年传承的习俗。每到这个时候,即便身在万里,国人都要想方设法回到先祖归根之地,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清明节源于中国特有的祖先信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合了古代寒食节的习俗,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经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容易引起火灾,同时春雷也较易引发山火,因而在此时节,古人禁烟火、倡冷食。可见在古代,这时是禁火的。

  秦汉时期,寒食节慢慢增加了拜山奠扫的习俗。到了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山,时有耽误公务的事情发生,唐玄宗时期,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贞元六年,假日增加到七日,这样官吏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回乡过节。

  因为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这个节气时间上很接近,随着时代的变迁,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现在的清明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大约在宋元以后,经过时代演变,清明禁火寒食的传统开始变更,不仅不禁火,还开始盛行烧纸钱,一直影响到当代。

  但祭祀烧纸在古代还是一种先进文明的体现呢?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觉得土人用人头祭祀河神太过血腥,因而用馒头代替人头。后来汉代盛行用贵重器物珍宝陪葬祭奠,达官贵族也同样用大量的金属货币来祭奠,但陪葬品的意义并不利于社会发展,而用纸代替金属钱币来送葬祭奠,亦是为了安慰亡灵和在世之人的目的,同样减轻了贵重资源的浪费。

  然而到了当代,清明祭祀烧纸却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取的陋习,首先它充斥着封建思想,其次大量的烧纸污染环境,极易引发火灾,且极大浪费森林资源。

  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宗祠家族延祚的一件大事,重在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祭祀活动更重于心而不必拘于形。

  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应当延续诸葛先生的智慧,对古人清明奠扫的仪式,稍加调整、稍加改进,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健康、更文明的方式来表达,如通过家庭追思、网上祭祀等方式寄托哀思、祭奠故人。

  尤其在当前疫情将退未退之时,传统的清明奠扫仪式,人群聚集极易造成疫病传播,实不可取。面对时代变更和实际需要,我们更应审时度势,改变传统的祭奠形式。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先进科技手段,让人们千里之外仍可相聚;虽天人相隔,音容笑貌也宛在身边。因此,网上祭祀成为当前最应推广的时尚祭扫方式。

  古人通过形式改变,摒弃陈旧陋习,带来新习气、新气象。而今人更应鉴古知今,吐故纳新,从实际出发,找到更合适、更相宜的方式,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让中华文明血脉,得以继续传承流淌下去。(连江县委文明办 颜伟)

(责任编辑: 何 红蓼)
文明评论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