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与“六月六”
发表时间:2011-08-29 来源: 汴梁晚报
【字号      】 【打印】 【关闭】
  大禹生日和姑姑节

  汉族把“六月六”作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六月初六这一天说是大禹的生日,《帝王世纪》云:“鲧纳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飨,岁以为常。”这样的祭禹仪式,直到宋代还在举行。民间更普遍的说法是把六月初六这天称作“姑姑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儿、女婿接回家来,款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一习俗传说始于春秋时的晋国。晋国重臣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他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重耳回到晋国登上王位后,举国上下皆尊敬狐偃。每年六月初六狐偃生日,人们便要为他祝寿献礼。时间一长,狐偃居功自傲,有点昏昏然,而荒于政事。狐偃的女儿嫁给晋国大臣赵衰的儿子,赵衰见狐偃日趋傲慢,看在亲家分上,就对狐偃进行劝说,狐偃不但不听,反而讽刺挖苦,对赵衰奚落了一番。赵衰生性耿直,且身为大臣遭受如此屈辱,竟一气而亡。赵衰的儿子发誓要杀死岳父,为父报仇。

  第二年狐偃外出放粮,准备六月初六回家过生日,他的女婿也决心在给岳父祝寿的生日宴会上动手杀死狐偃。事情被妻子得知,她阻止不了,就连忙跑回娘家。把丈夫的打算告诉了母亲,其母连夜给狐偃送信,让他早作提防。

  狐偃在放粮过程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对自己近几年的过错深有悔意。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并不怪罪女婿,反而在六月初六生日这天,把女婿、女儿请回家当面赔礼认错,从此他们翁婿、夫妻和好如初。狐偃知错能改、深明大义的事情传至民间后,大家争相仿效。每年六月初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团聚,久而久之相沿成俗,称六月六为“姑姑节。

  六月六晒红绿与晒书节

  民谚云:“六月六晒红绿。”人们认为六月初六这一天晒过的衣服不会被虫蛀,晒过的书则不会被蠹,因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把各种衣物和书籍摆放在烈日下曝晒。夏日好天气多得很,为什么单单要选中这一天,据说晒衣物源自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然后率军渡过黄河,屯兵于殷都朝歌之南郊。刚刚扎营落寨,忽然天降大雨,全军上下衣服铠甲,甚至周武王本人的衣服尽皆淋湿。次日,六月初六,天空放晴,骄阳似火,周武王下令全军趁此机会晾晒衣物。于是数万人马的衣物曝晒于烈日之下,漫山遍野到处都放满了。其中还有周武王夫人的衣裙,特别耀人眼目。当地老百姓自然也要晾晒,红红绿绿的衣物挂满房前屋后。事后人们发现经过六月六这天晾晒的东西,可以避免霉变虫蛀,于是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和“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便流传了下来。还因为这一天晒衣物是由周武王开始的,乃称之曰“晒龙袍节”。

  六月六晒书,上溯可引自唐代玄奘和尚西天取经归来,经书被水浸湿,在岸边晒书之事。但是不是六月六那天的事,尚待考证。真正六月六晒书,大概起自明代,每至六月六,士子皆曝书,清代书画家潘弈隽曾有一首六月六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见《三松堂诗文集》),写的就是六月六日他带领儿女晒书,边晒边翻看,感叹时光空流的情景。

(责任编辑: 陈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