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民俗专家刘绍本一起聊中秋 话团圆
发表时间:2011-09-11 来源: 长城网
【字号      】 【打印】 【关闭】

 

  和民俗专家刘绍本一起聊中秋 话团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管是苏轼的词还是王菲的歌,都表达了月满时节人们的心境。在今年的中秋节到来之际,长城网《面对面》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顾问刘绍本做客访谈,与网友们一起聊聊中秋,谈谈传统文化。 

  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别名多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随着国家的发展,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就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又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然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人并非有深入的了解,当我们左手一杯清茶,右手一块儿月饼的时候,有多少人曾思考过这月饼的讲究和中秋的来历呢? 

  据刘绍本介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该节日按时令得名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八月节”。“举头望去,银汉高悬,月轮光满。多少年来人们都有饮宴赏月、制作月饼的习俗,按祭思说中秋又得名为‘追月节’、‘拜月节’,或直称为‘月节’”,刘绍本说。除此之外,又因为此时是家人团聚和果实收获的日子,中秋节更被追求和企盼和谐、圆满的国人视为“团圆节”和“丰收节”。 

  嫦娥奔月 美丽神话流传至今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礼俗,成为祈祷天下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这样的祭月、拜月活动因袭相传,到了北宋太宗年间,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形成了普遍的民俗节日。在当时,中秋夜已成不眠之夜,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我们国家长期流传着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传说,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这一神话的版本很多,各地传诵的细节也有差异,唯宋朝《三余帖》记载的故事最为周全和美丽:后羿之妻嫦娥为使得丈夫在昆仑山求得的“不死药”不落入奸佞小人之手,而吞服仙药飘至月宫。后羿搓手顿足、仰天叹息,于是在庭院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乡里四邻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遂即形成并确定为中秋之节。至于“吴刚月中伐桂”和“玉兔捣药”的传说,也都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构成了完整的月界景致。 

  饼如圆月 中秋月饼堪称美食 

  中秋的节令食品当属月饼了,在民间月饼又被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除了供奉天际,人们为了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互相馈赠礼物,月饼便成了大家相互交流、联系情感的吉祥食品。 

  月饼个头儿有大有小,但是上面均刻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和古朴的纹理花边。由于月饼的内馅、形制以及加工方法各地均有不同,所以也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北方人所熟悉的京式月饼,与南方传过来的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甬式月饼,在燕赵乡野均能受到欢迎。”在刘教授看来,如此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节令美食,如今却被人们过分包装,使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月饼差了味儿,这样的行为自然该遭到人们的拒绝。 

  诗意中秋 古人咏月言情 

  人们熟知的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把对爱人的情思寄托于月;人们熟诵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对家乡的依恋寄托于月。“银辉洒地,秀丽良宵,古人写出数不清的诵月诗篇”,刘教授细数着那些描写中秋明月的诗歌,很多诗篇不但描述了古人中秋赏月的情景,更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很多诗篇已达到了哲理的高度。说着,他又情不自禁的读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网友们带入了古人赏月吟诗的情境中去。 

  当记者问及我们是否应该将古人赏月过中秋的习俗放在当今的时候,刘绍本笑着说道:“在中秋咏月的时候,学着京剧《武家坡》薛平贵的那段西皮倒板,来它一嗓子‘八月十五月光明——呐啊’,虽显沧桑,也真是蛮有情味儿的呢!”(李佳 张欣 文/ 胡家琪 摄)  

(责任编辑: 陈 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