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爱情因素,“七夕”同样精彩
发表时间:2011-08-07 来源: 扬州文明网
【字号      】 【打印】 【关闭】

  “七夕”是一个谈情说爱的日子。其实,抛去爱情的成分,传统民俗中的“七夕”同样丰富多彩。

  穿针乞巧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同时,也向她求赐美满的婚姻,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女孩子们在这一天会乞求、预见自己的姻缘。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女孩子会在七月初六这一天,将一半井水一半河水混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碗里。再将碗放在外面的太阳底下,经过初六太阳的暴晒,水面上就会结上一层膜。放一根绣花针,或者一根斗蟋蟀的草在这层膜上,等到七月初七晚上,月光照在这根针或草上,并在碗底留下投影,这个投影也许会像一支笔,也许会像观音像……女孩子们就会由影子联想到自己的姻缘,推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婚姻,自己的郎君会是什么样的等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扬州人把蜘蛛叫做“喜喜蛛”,以为“喜喜蛛”预兆着喜事,家中庭院的瓜果上有了蜘蛛网,也是吉祥之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月初七,女孩子会将许多手工织品放在一个盒子里,让蜘蛛爬到里面,或者自己捉一只放在里面,盖上盖子,等到第二天,如果蜘蛛在里面织出了一张网,则预示着自己以后会有一段美好的姻缘;也有的将盒子里的“女红”换成瓜果之类的东西,用同样的方法,如果蜘蛛也能在盒子里面结出网,则同样象征着将来会拥有美好的婚姻。

  七夕巧食

  《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载:“茶食店制巧果人酥,以应时。”也就是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老扬州人过七夕有个独特的风俗。

  据老人回忆,巧果人是用麦面加糖,和水后捏成人形,再用热油像炸“京果”一样,制成香脆可口的食品,这种“巧果人酥”是祭拜牛郎织女星的供品,祭拜后,就把“乞”到了“巧”的“巧果人”吃掉,暗示着“巧”完全被自己拥有了。

  文人拜魁星

  在古代,七夕并不仅仅只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一个含义。早在六朝时期,七月初七,是文人们晒书的日子。民间还有传说,七月初七是专门掌管考试的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或魁首。

  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

(责任编辑: 何 红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