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富成插图
核心提示
雪白的手套捧起带着馥郁气息的鲜花撒向黄河,红的玫瑰、黄的金菊、紫的月季和芍药……一同撒下的,还有至亲至爱之人的骨灰。怀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牵挂,逝者的骨灰被安葬在母亲河中,最终归入浩瀚的大海。4月4日上午,银川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举办了第四届“黄河葬”公祭活动,骨灰伴着新鲜花瓣徐徐撒入黄河,77位逝者永远安息在了母亲河的怀抱。
“黄河葬”,逝者最后的洒脱
清明节前的这一天,风和日丽,长空与黄河相映成趣。河面上粼粼的波光似乎在讲述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永灵黄河浮桥下,黄河水从容奔流。
从福寿园地宫里启出父亲的骨灰盒,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李先生小心翼翼地将它捧着。从地宫走到“黄河葬纪念碑”,再乘车到永灵黄河浮桥上的“黄河葬”现场,李先生始终低垂着头,没说一句话,隐忍的面部、抽动的嘴角,仿佛在诉说着人到中年的他对逝者深深的思念。
“我们家是支边到宁夏的,1995年奶奶去世后,按照她老人家的遗愿,我们一家把奶奶的骨灰撒到了黄河里。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流着泪说以后让我们也用这样的方式送走他。他说他依然惦记着浙江老家,骨灰撒入黄河后,黄河能带他回家看看。”李先生望着远方喃喃地说。李先生说,老人生前不好好孝敬,过世了,把棺材、墓地买得再好,也没有意义。“父辈响应国家号召,绿色丧葬,我将来也要这么走。随着黄河水,天南地北云游,无拘无束,多好!”
85岁的何富仁大爷用颤抖的手将女儿的骨灰撒向黄河。“闺女病逝时46岁,当时留下话说要在今天让我们把她的骨灰撒入黄河。”老人说,咱们国家土地越来越紧缺,骨灰回归母亲河,少给政府添不少麻烦,也更环保,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态都有利。
一位靠着栏杆默默流泪的陈姓女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脸上的泪珠打湿了怀中的康乃馨花瓣。“公公1月23日过世了,享年73岁。”陈女士哽咽着说:“他老人家说人一辈子不图别的,自在就好,他就希望这样潇洒地走。”
平凡的人们留下了平凡的愿望,平凡的告别让人感受到了不平凡的情怀。逝者们愿意这样潇洒地走,去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去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无拘无束,浪迹天涯,生若有灵,亦可无憾。
传统观念有松动,新方式日渐被接受
近年来,银川市的节地生态安葬、丧事文明简办渐成风气。
银川市殡葬管理所所长张卫东表示,2011年,首次“骨灰撒入黄河集体公祭”活动只有5人的骨灰撒入黄河,2012年增加到31人,去年增加到43人。前3年共有79人,但今年仅清明节这一天就有77位。回归母亲河、回归大自然,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态的保护。“黄河葬”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银川市殡葬管理所办公室主任沈晓龙介绍,今年银川市首次明确提出“黄河葬”这个概念。传统土葬每人一般占地6平方米到10平方米,骨灰葬占地0.5平方米到1.5平方米,树葬等生态墓占地0.5平方米,“黄河葬”更加生态、环保。通过不断的宣传引导,群众的传统殡葬祭祀观念已有所松动,生态、节地的丧葬方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和接受。
为了对那些勇于向传统观念告别的逝者表达敬意,银川市民政局、文明办等单位专门建造了“黄河葬纪念碑”,3月30日,落成典礼在银川市福寿园举行。目前有100多位逝者的名字被刻在了纪念碑上。
重精神弃形式,“黄河葬”不丢人
从事服务工作的陈先生说:“占地式墓穴动辄上万元,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老爹撂下话,说将来走了也要把骨灰撒入黄河。他老人家不会说大话,但知道疼儿孙,不想给俺们添负担。”
法律工作者宋女士认为,“黄河葬”不仅环保节地,还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如果当事人愿意,这种方式不丢人。
教师田先生也认为,“黄河葬”不悖于传统祭祖方式,家属应该感到欣慰,有一种荣誉感。他呼吁更多人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此事。
据了解,人体焚烧后产生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引起水质污染。目前海葬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文明的殡葬方式,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已较为普遍。不少市民为此次清明节“黄河葬”活动“点赞”。他们认为,“黄河葬”同样展现了“孝道”和“感恩”的情感,经济的绿色殡葬并不表示对逝者不尊重,厚养薄葬、关爱生态的做法必定会成为发展趋势。注重精神上的“诚”,抛弃形式上的“虚”,将“亲情之小孝”转变为“社会之大孝”,才能让渐行渐远的慈孝文化回归社会。
绿色殡葬好处不少,巧解传统殡葬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黄河葬”目前主要有“壁葬”、“塔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河海葬”等方式。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当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与传统殡葬相比,绿色殡葬艺术地化解了这个难题,其优点毋庸置疑。首先是节约资源,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大降低殡葬成本;其次节约了土地,同时还能促进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再次是树立了文明风尚,有利于倡导科学、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风气;同时,减轻了群众负担,“黄河葬”显得洒脱、甚至带着一丝浪漫色彩。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每年死亡人口逐渐增多,对丧葬形式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绿色殡葬化解了土地资源匮乏难题。
市民邓先生认为,推广生态殡葬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集节地、环保、造绿功能于一身的绿色殡葬方式虽然推行艰难,但最终将成为未来殡葬事业发展的主流和大方向。
推广任重道远,老观念还需引导转变
虽然有诸多好处,但绿色殡葬却常遇尴尬,虽然明知有些墓地价远超房价,但很多人仍倾向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好墓地”。一边是“天价墓”频现,一边是“绿色殡葬”遇冷。
业内人士表示,原因主要在于群众观念难转变。“风光大葬”和“入土为安”是我国传统习俗,短时期内让群众转变观念,接受不用棺木、不立坟头的葬式还比较困难。
采访中,一些市民说,他们也知道绿色殡葬生态、环保,但轮到自己家人,就感觉太简陋,担心既对不起逝去的亲人,又显得寒碜,害怕亲戚朋友看不起。
不少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优惠、激励政策,加大对绿色殡葬进行实质性的补贴,吸引群众接受。
采访中许多市民提出,推动绿色殡葬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情,还需土地、林业等多个部门配合。只有政策联动、部门合力,殡葬才能更快地全方位“绿”起来。(记者 张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