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总站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专题活动 > 我家四十年

一个地瓜:40年前糊口,40年后尝鲜
发表时间:2018-11-09 来源: 罗源县:尤柠

  地瓜,一种富含淀粉的、易生长的饱腹性粮食作物。在改革开放初,是养家糊口的饱腹物;而40年后的今天,则成为了人们的零食。

  讲述人:陈建朝,男,81岁,退伍军人,农民

  记录人:尤柠,17岁,学生,讲述人的外甥女

  我出生在靠山的村里--皇万村。这里地处偏僻,依山而不傍水,光照优热量足。因此,水产养殖业难以发展,而种植业却有着良好发展的前景。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种植粮食作物是优先的选择;而较之于对水需求量大的水稻,地瓜有着生长限制因素少、更易于存活的优势条件,它成了我们村里最普遍的农产品。

  改革开放前,饥荒严重,村里人几乎都饿的只剩皮包骨头。多数时候,水和野菜是支撑我们体力的“营养品”。而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不断提高,地瓜开始取代野菜的存在,成为新的“营养来源”。由于地瓜易于种植且口感软腻,所以村里的村民都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了地瓜。夏季骄阳当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们挥洒热汗,不厌其烦地反复翻土培苗。直至正午,妇姑荷着箪食,童稚携着壶浆而来之时,他们才肯走到田埂,心满意足地喝着仅有稀疏的地瓜米的汤,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洋溢着朴实的笑容。秋季晨光熹微,秋风萧瑟,这片土地之间,是忙碌的弓背;锈锈铁锄之上,是沟壑纵横的糙手……

  收获而归,并不意味着劳作的结束,而是新程序的开始。在改革开放初,地瓜是家中的主食来源。那时土地不够肥沃,并且我们没有好品种的地瓜苗,而这也导致了地瓜先天性夭折量大且虫蛀严重等问题。我们只得通过洗净、削皮、切丝、晒干等工艺,让他们成为补给米汤的饱腹食物。再加之当时家里穷,没有闲钱采购酱料,日复一日地吃着相同的的东西,乏味之感也就日益强烈了。而八十年代后,生产力水平提高,我们靠着辛勤的劳动,生活渐渐好转。水稻种植量增多,地瓜产量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于是我们就从中选择出品质好的那部分,送往县里镇里,低价出售,一次如果能卖个一毛钱,家里人都觉得苦累都值了。九二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们已经积攒的一点点的成本,进而去种植如橄榄竹笋这类经济作物,去翻修瓦片房。此时我们口中的地瓜开始变得“有味道”了。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地瓜饺蒸番薯鬼。那时候的我们,觉得吃这些东西都是奢侈,即使地瓜的味道远逊于肉味,但较之于过去,真的是太幸福了。而你(指记录人)出生的时代,才真的是幸福的时代。那时候,地瓜的品种变好,你的父母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得到了保证。吃肉多的番薯鬼和甜甜的地瓜饭已经不是难事。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而还追求一些零嘴。与此同时,家里购进了电视,村里地路变得较平坦,去城里也依赖着新式交通工具。而现在,薯片薯条成了风靡的零食,冬季在大街小巷里溢着烤地瓜的香甜。地瓜变成了尝鲜物。而皇万村也发展起来,不再是地瓜之村,来来往往的轿车中巴络绎不绝,逢年过节还有戏班子唱戏,先致富起来的一些村民还为村里修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在曾经,我是想都不敢想的!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富起来了!

  【记录人的话】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改革开放40年,地瓜的品质越来越好,制作工艺也日益精良;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飞速提高,如今逐渐步入小康,他们的生活需求由能吃饱变成能吃好,由能养家糊口变成能取得经济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和新式交通涌入,地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不止于农产品、农业、农村,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稚嫩变得成熟,走出国门,迈入世界!而溯其巨变的根本,是经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上升性体现,也是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正确性地验证,更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仍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未来的中国将会更加富强!

(责任编辑: 何红蓼)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