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总站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专题活动 > 2023文明校园巡礼 > 小学

天籁教育育英才 文明之花花满园

——福清市滨江小学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2023-07-04 来源: 福州文明网

  龙江河畔,马山之麓,年轻的滨江小学在这锦绣山水间孕育而生,承载着山的坚韧,水的智慧,让这所新兴之校愈发充满活力与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迈开了集团化办学的步伐,滨江小学教育集团下辖滨江、霞盛、观溪三个校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中级教师130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9人,省级特级教师1人,省级名校长1人。

  为打造文明校园,推动内涵发展,滨小推行“1+3+5”创建建模式。“1”即一个核心: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3”即三声文化:琅琅书声入课堂、爽朗笑声润心田、悦耳歌声满校园;“5”即五育并举:以声润德、以声启智、以声强体、以声臻美、以声促劳。通过党建引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把党建实实在在地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办学质量。

  一、坚持“一核”:突出文明校园引领,为“天籁教育”领航

  滨江小学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将“让孩子遇见更美好的未来”及“天籁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拓课程育人主渠道,擦亮校园文化主色调,建好思政队伍主力军。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们从小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阳光少年心向党,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包括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爱国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等内容。为了落实“双减”,每周四为无书面作业日,在这一天学校会开展居家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纷纷加入其中,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者的不易和家长的辛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每周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学校设置了“舒心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做好情绪的调节。

  2.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我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开展了“立师德、铸师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评选师德标兵、天籁教师等。我校立足实际,开展了“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争做四有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文明办公室”“五星班级”“天籁少年”等评选活动,从管理、思想、业务、纪律、秩序、风尚、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比,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良好风气的形成,营造了团结友爱的氛围,进一步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也为创建文明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二、践行“三声”:夯实文明校园载体,为“天籁教育”掌舵

  教育的使命就是以文化人。“三声文化”如水一样至柔至善,润泽童心,唤醒孩子求真、向善、崇美的心,给孩子的人生打上了真善美的底色。书声、笑声、歌声,正是天籁教育的初始期待。学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本着因校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用党建培植育人文化,让党建接地气、通人气。

  1.琅琅书声入课堂。学校大力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氛围,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在抓好早晨诵读、午间静读、课堂朗读的同时,又为爱书的孩子营造广阔的阅读空间:定期发布学校推荐书目,提高校图书馆借书上限,引入“悠读”系统提升阅读成效,邀请邹越、陈章汉、沈石溪等作家名师入校演讲上课。我校获选福清市首届十大书香校园,连续四年获福清市读书月诵读比赛金奖,而郭梅云老师也被评为福州市“最受欢迎的十大阅读推荐者”。

  2.爽朗笑声润心田。校园即“笑园”,学生们的纯真笑声,是校园里最动听的旋律。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和自信,享受快乐和幸福,培养学生微笑待人、微笑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将发源于福清本土的省级非遗文化宗鹤拳引进校园,创编宗鹤拳操作为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自信爽朗的笑声。以宗鹤拳为素材创作的大型舞蹈《欢欣鼓舞》入选教育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节目;以宗鹤拳为桥梁,连续六次承办融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岸交流互信。

  3.悦耳歌声满校园。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开设20多个“红领巾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校里萦绕着悦耳的美妙歌声,师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教和学,歌声成为校园中的美好“风景”,润泽着校园中的每一位师生和每一个角落。校“天籁之声”合唱团连续多届荣获福州市合唱节特等奖,去年7月参加全国第七届童声合唱节获全国铜奖第一名;本土素材节目《中华梦乡》精彩绽放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舞台;舞蹈《花好月圆》荣膺央视少儿春晚“舞蹈类金奖”。

  在“三声文化”引领下,学校办学质量飞速发展,办学声誉鹊起,成为海西一张教育名片,与“三声”相关的课题研究被福建省教育厅两度立项为省级A类课题,成为我省备受关注的特色教育品牌。李斌校长登上“第四届全国品质课程大会”交流我校的课程建设,传播福清教育的好声音。

  三、落实“五育”:保障文明校园落地,为“天籁教育”扬帆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可谓高瞻远瞩、言近旨远。“五育”并举回应了教育本源之所在,这正是“天籁教育”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的常识。滨小依托“三声文化”生成点,借助“好声音课程”,立足“五育”,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

  1.以“声”润德,育人无痕。为培养少先队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创新“党建带队建”工作路径,每周一由党员干部带头国旗下讲话,演讲内容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校情,传递时代强音,唱响滨小正能量。建立了国旗下“三声秀场”展示这一少先队活动平台,党员干部每周协同中队辅导员,组织中队轮番展演,让孩子们自主展示“三声”才艺。“三声秀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成为滨小少年展示特长、张扬个性、拥抱梦想的“百姓舞台”。

  2.以“声”启智,育人有术。疫情期间,党员教师带头在“三声课堂”建设和“好声音课程”开发上深入研究,构建了围绕“1个”核心主题,奏鸣课堂“3声”的“1·3·N”课堂样态。N代表着多元融合,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科间的融合,学科与现代媒体的融合,与社会人文间的融合等,拓展教书育人的角度、广角和深度,凸显了“三声课堂”的价值,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把话语权最大程度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1+3+N=∞。学校立足办学实际情况,挖掘校内外资源,党员教师带头开发充满活力的“三声六艺”课程,提供30多门走班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每周五下午第二、三两节,学生有序进入重组的“走班课堂”,在动手动脑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团体合作及成功的喜悦。

  3以“声”强体,育人有道。学校把健康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交往合作意识和终身发展意识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推动“活力体育”课程建设,从“活力四射”“力拔头筹”“体健技成”“育养天性”四个方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非遗文化宗鹤拳创编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健身操,配上节奏明快的旋律,让学生在铿锵悦耳的音乐中“翩翩起武”,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参与运动的热情。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足球特色校”“全国篮球特色校”的荣誉称号;校田径队曾勇夺福州市小学生田径锦标赛第三名,福清市田径比赛团体三连冠的佳绩;男子足球队勇夺福州市“鲁能杯”青少年足球赛亚军、福建省三等奖,并多次获得福清市足球联赛总冠军。

  4.以“声”臻美,育人有径。学校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建构“灵动音乐课程”学习图景,具体分为“舞蹈风暴”“趣味节奏”“与民同乐”“天籁之声”四个方面,让每个孩子在“好声音”的舞台绽放精彩。“创艺美术”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依照美术学科“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大学习领域,建构创艺美术课程学习图景。“青铜器遇上染布坊”让青铜、扎染、版画和线描大放异彩,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大胆演绎一曲古朴高雅的青铜之歌,与“秦时明月汉时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点、线、面的节奏中,感悟着成长的幸福,陶冶与创造的美妙天地。

  5.以“声”促劳,育人有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设置劳动课程目标:低年级激发劳动兴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中年级拓宽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劳动的意义;高年级立足学生的视角,鼓励学生参加其充分而有特色的研学实训活动。目前霞盛校区已经启动学生劳动基地建设,学校正在积极申报福建省第二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学校还因地制宜,以龙江为图景,展开系列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探寻龙江流域的特色文化,了解天宝坡的灌溉原理,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体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带领学生体验宗鹤拳文化、描画古老的龙江桥、测量美丽的瑞云塔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补钙,润泽其生命,彰显生命关怀。

  四、工作成效

  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条分缕析、张弛有道,“天籁教育”逐步形成影响力,以其活力和生机开创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学校所获荣誉如幸福花序,次第绽放,并以其丰硕的果实卓然挺立于枝叶繁茂的福清基础教育之林。

  1.目之所及,“天籁校园”声宏意远

  党政班子高屋建瓴,倾力打造全新概念的“天籁校园”。步入滨小,驻足静立,目之所及便是石刻“滨江赋”(系我省著名的作家、辞赋家、书法家陈章汉先生专为我校所撰),行云流水,大气磅礴,师生抬头可见,低头能诵。意蕴隽永的“滨江融智,三声播远”景观石静卧一隅,傍以翠木绿草,装点着幽静秀美的校园,增添了野趣与生机,呈现出因无声而平实恬淡,因凝固而悠远永恒的天籁般意境。“滨江融智,三声播远”已然成为学校的办学愿景和集体的价值取向,意味着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移步门厅,恢弘大气的浮雕壁画“孔子游春”,紧扣“三声”——笑声、歌声、书声去延伸,设计精巧,别出心裁,缕缕墨香弥漫,木铎之声相闻,让师生心灵皈依于文化的自信。漫步校园,耕读书院朴素生香,宗鹤拳馆文风武气,各种展区穿插其间,途经长廊曲径通幽……在这里能感受“质朴灵动”“自然美好”的天籁之境——于校如此,于人亦如此!

  2.心之所向,“天籁课程”声色俱佳

  “爱到深处,生命尽是天籁”的办学理念,优雅深远,微言大义。基于“天籁教育”哲学思维,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感受生命的天籁”的课程理念,经过实践摸索,构建了“好声音”课程体系,开发了“多彩语文、玩转数学、天趣英语、创艺美术、灵动音乐、魅力体育、阳光心理”七大课程群,形成了“语艺课程、探艺课程、健艺课程、思艺课程、美艺课程、嘉艺课程”六大类,分别对应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助推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学校课程理念带着清香,透着诗意,流淌着浪漫的教育情怀,诠释着唯美的教育情愫,矢志不渝地坚持“始于人,终于人”的基本定位,为生命蓄力,为成长赋能。学校持续推进“好声音”课程,让课堂产生“静悄悄的革命”,这一真实的变革过程,也是滨小教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之旅。“天籁”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好声音”课程强有力的支撑,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熠熠生辉,“好声音”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奏响“天籁教育”最强音。在课程的润泽下,每个老师享受到教育绚丽盛开的精彩,每个学生体验到生命拔节生长的快乐。心之所向,方见美好!“好声音”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已经得到课程领域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3.情之所至,“天籁教师”声名远播

  学校努力把“三声文化”的独特印记和“天籁教育”的价值追求根植于每位教师心中。纲举目张,教师的价值观越清晰,行动的精准度就越高。学校依托党员“领航工程”,通过开展“好声音”课程精英大赛和“天籁教师”青秀比武等活动,立好“三根标杆”——思想标杆、行动标杆、岗位标杆,把一批富有个性、极具特色的教改先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育人攻坚先锋,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教师团队探寻三声曼妙的教育真谛,邂逅天籁唯美的教育本然,教海拾贝,心声共鸣;三声齐奏,天籁意远。在不断明晰与检视中,最终实现了学校的发展定位与教师的发展方向同频共振,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终端激活和谐统一。在党员的辐射引领下,教师课堂展示、送培送教足迹遍布12个省份,人数多达130多人次。滨小教师在“比学赶超”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花开杏坛、香飘万里。共同价值追求,各自幸福成长。“天籁教师”情之所至,甘之如饴!

  4.行之所往,“天籁少年”声闻九皋

  学校立足当代宏观文化架构,贴近学生身心特点,凝炼育人目标——阳光、聪慧、博雅、多艺,成为“天籁少年”的四大素质支柱。“天籁教育”遵循天性,守护天真,维护天成,主张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应运而生的“三声秀场”成为滨小学子展示特长、秀我风采的“百姓舞台”,孩子们时时感受心灵解放的酣畅,处处体验个性张扬的快乐。在“三声文化”的滋养下,每个孩子的智慧在这里生长,努力成为博学广识、快乐阳光、情趣高雅的“阳光美少年”;在“天籁教育”的观照下,每个孩子的生命在这里绽放,力争成为特立独行、个性张扬、卓而不凡的“天籁美少年”。三声盈耳,六艺相生,孩子们循声而入,闻声心动,辨声识器,儿时童声天籁,将来金声玉振,就有了叶澜先生提倡的底线、底色、底蕴。行之所往,向阳花开!校“天籁之声”合唱团,连续四年获福州市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金奖,连续两年获福州市“小茉莉”合唱节小学组金奖,2022年获全国第八届童声合唱节金奖;校宗鹤拳健身操受到国际武联、欧洲武协、中国武协的盛赞;校舞蹈队《花好月圆》节目入选央视少儿频道新春特别节目;校足球队获省未来之星阳光体育活动男子组二等奖。

  朝气蓬勃的滨江小学,正沐浴在“三声文化”的阳光里,行走在“天籁教育”的大道上,意气风发,且行且歌。学校将以大福清的发展为己任,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有色彩的文明校园,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促进城区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不断改善和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编辑: 康 炜林)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