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rt title here
 

中国文明网福州站 > 文明评论

用工匠精神为非遗传承打开市场
发表时间:2017-01-17 来源: 福州文明网

  65岁的王启杰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掌门人”、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幼跟父亲学习青砂器制作,坚持用传统手艺烧制青砂器至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青砂器是当地传统民间手工艺器皿,历史悠久,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1月16日 《新华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明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种,但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又比较有特殊性。两者都是文明的大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记录的是人们在精神领域和技术领域的成就,物质文化遗产,则记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种种痕迹。两者都很珍贵,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技术”,因此,相比较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又有些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在消失着。作为一种“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机器化取代人工作业,当规模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小作坊,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科技面前,就失去了市场利益支撑。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不能养活非遗传人,也便不会有人,愿意传承这门绝活。依赖于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不到传人,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彻底的消失。

  市场的惨淡和传人的断层,是非物质遗产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市场的惨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快速壮大的本领,当人们已经逐渐淡忘这门技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了末路;而传人的断层,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能养活不了非遗传人,还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门技艺,自然,非遗项目选徒弟的范围和圈子也便很窄,出现传人断层,也便不足为奇。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其实不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将眼光从批量的现代化工艺复制品转向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当人们想送给朋友一个纪念品的时候,会更多的选择一些具有特性的并且精致的工艺品。无独有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说明,真正精致的工艺品,永远都不缺乏市场。

  我们需要用工匠精神,为非遗传承打开市场。既然市场需要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不妨从此出发,来转变整个非遗传承的面貌。官方手段也好,民间力量也要,非遗传承者只要能够坚持将产品做到最好,那么,就有希望,打开市场,打开了市场,非遗传承,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非遗再创辉煌,指日可待。(马兆丰)

(责任编辑: 汪天安)
文明评论_福州文明网
Insert title here
主办单位: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